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设计前沿

设计前沿

美育观·方法论·编年史——浸润于美·升华于心:“美育好课”全国优秀美育课程文献展记略

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孟勐,等     来源:《工业设计》杂志     时间:2024-11-19

编者按: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美育”始终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命题。尽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对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所差异,但无可否认的是,“美育”始终贯穿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品质,同时也对人类精神审美、道德情操等非物质层面产生了巨大冲击。审美嬗变、情感缺失、伦理道德忽视、情操涵养不足等成为人类不断反思的问题,而“美育”以其在审美、精神、伦理、创新、社会、教育等多维领域的耦合功能,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期栏目将对“浸润于美·升华于心:‘美育好课’全国优秀美育课程文献展”这一围绕新时期我国美育工作成果的综合性展览进行纪实报道。我们将从美育观、方法论和编年史三个维度,记述《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发布后,我国美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以期引起更多美育工作者参与其中,共同探索新时期美育工作的新范式,持续推进我国美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美育观·方法论·编年史

——浸润于美·升华于心:“美育好课”全国优秀美育课程文献展记略

图/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孟勐 高选宸 段超

来源:《工业设计》杂志


2024年7月20日,“浸润于美·升华于心:‘美育好课’全国优秀美育课程文献展”(以下简称“美育文献展”)在珠海之滨的金湾艺术中心盛大启幕。这是“美育好课”系列展览推出的第二年,从青岛到珠海的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为展览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底色,也为美育工作提供了多元的人文场景。


一、缘起:美育观的生成

2023年12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将“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和“以美育浸润学校”列为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美育”这一历久弥新的概念也重新回到教育工作者乃至全体公众的视野,并与校园内外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美育”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在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早在1917年便撰文《以美育代宗教说》,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而蔡元培的美育观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德国哲学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后者曾在1795年出版的著作《美育书简》中,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明确审美活动的精神作用和教育意义,该观点的提出至今已逾200年。


1731977468925354.jpg

“美育文献展”展览现场


1731977486416548.jpg

课程文献与美育作品相结合的展览方式


与美育研究的漫长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今天,对于多数教育者而言,“美育”仍是一个在熟悉中夹杂着陌生感的概念。在我国的学科体系中,美育因其本身的综合性、长期性和跨学科性等特质,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处于事实上的缺位状态。“美育”一词虽常被提及,但很少被设定为具体课程。“美育浸润”政策的颁布改变了这种局面,“美育”迅速成为学校和社会教育领域内的热词,美育课程出现规模化、规范化开设的趋势。但这也为一线教师带来实践层面的新困惑:相比于传统的学科教育,美育(审美教育)这一融合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文学等多个艺术门类的教育形式,应当如何建构其课程逻辑?在单一专业背景下学习成长起来的学科教师应当如何实施美育教学?美育教师该如何培养?教师发展该如何进行?美育课程该如何设计?教学效果该如何评价?……这些看似聚焦于教学方法和学科体制的表象问题,背后则深刻反映着文化教育事业从“艺术学科教育”向“美育”的观念系统转变,也就是“美育观”的建立与发展需求。


1731977668939365.jpg

“社会美育”版块的参展作品《宇宙流》


在此时代背景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连续两年策划实施“美育好课”展览项目,并逐步建立美育课程文献的征集、梳理、遴选、展示、评议和分享的一体化研究序列。其目的正是在“美育”重回教育者视野的这一关键阶段,为教育者提供了基于学理阐释和实践探索的美育发展方向。“美育文献展”不仅是观察者、陈述者,更是思考者。它不表达强硬的干预性意见,而是为良好的趋势和优质的案例搭建共享平台,并通过这种方式与教育者携手共进。


1731977530751410.jpg

“博物美育”版块参展作品《光菌生长》


二、主旨:方法论的传播

与传统美育类展览存在显著区别的是,此次展览首次将“文献展”的形式应用于美育课程作品展示。什么是“文献展”?简言之,就是展览策划者在展出常规艺术作品的同时,更加关注作品背后关联的文献资料(如文本、照片、视频、手稿、出版物、具有历史意义的实物等),并将这些资料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呈现的展览方式。在美育工作中,课程研发过程和教学实施过程往往最具研究价值,然而这些却是传统展览最容易忽视的。美育不仅仅是关乎知识、技能、作品的结果性描述,它更关注学习者在感知美、体验美、浸润美过程中的改变,这是当代美育工作者应在学科教育的固有范式外达成的新共识。因此,“美育文献展”在提供丰富美育教学作品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作品创作和生成过程中涉及的理念、思维、价值观、方法论以及社会性关联,并将上述内容作为与教育者进行分享、传播的主体。


1731977544570177.png

“美育文献展”开幕式上的年度美育关键词发布环节


经过为期半年的征集和评选,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中小学和美育研究机构的优秀美育课程文献,以及由百余位美育教师、研究者、艺术家与学习者共同创作的美育作品,在“美育文献展”上首次亮相。这些作品全面展现了2023—2024年全国美育研究和教学的最新成果,并从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角度,反映了“美育浸润”政策为国内美育事业带来的深远影响。“美育文献展”在策划理念上,淡化了以学科知识、学科技能为核心的传统美育视角,转而关注学习者在成长过程中内在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驱动力。以此为出发点,展望由内而外地构建课程语言和课程评价机制,并将这种理念贯彻于课程的遴选过程中。同时,展览进一步细化了美育课程的主题分类,设立了“乡村美育”“校园美育”“社会美育”“科技美育”“戏剧美育”“博物美育”六大主题版块,这不仅拓宽了学校美育与多元文化、科技创新、社会文明之间的对话空间,而且深入挖掘了美育活动在思想、内容、素材等方面的跨学科价值,让美育成为连接人类知识与文明的情感桥梁。


1731977558176909.jpg

“美育文献展”开幕式上的学术交流会环节


三、使命:编年史的书写

正如前文所述,如今的美育从某种意义上仍是“新事物”,它以提升大众审美素养为起点,进而为未来社会带来的整体性变革是不可估量的。在美育事业的持续推进中,“美育文献展”更倾向于将自身定位为“记录者”的角色,其逐年举办将为中国美育书写从理论到实践、从现象到趋势、从体验到方法的全方位编年史。一方面,在每年的“美育文献展”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都会面向全国美育教师发布当年的“年度美育关键词”。这些关键词的评选主要基于三个标准,即“能反映美育价值的新趋势”“能拓展美育方法的新空间”以及“能代表美育研发的新思路”。研究者根据上述标准,筛选出与美育发展动态和社会热点议题密切相关的高频内容,构成美育关键词库,并从中精选出最重要的10个关键词进行发布。另一方面,在历届“美育文献展”的开幕式上,主办方都会设立固定环节,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美育研究者、管理者及实践者,就特定议题进行学术讲座或交流研讨。对于美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而言,这种分享既是对美育行业每年最新思想和最新经验的忠实记录,也是引导美育工作者明晰美育发展方向的探索历程。


1731977572422477.png

首届参展作品《水纹布语》


“美育文献展”希望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与生动的现场。它通过建立视觉化、体验化、情境化的展览氛围,从而改变人们对于美育课程的固有印象,助力大众理解美育教学的深层逻辑,并确立美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是美育关键词的发布,还是学术交流会的举办,都是一种建立在即时性总结与回顾基础上的未来方向指引,这对于美育事业的丰富与延续具有意义。除美育课程外,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美育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教育者对“美”的意识转变及美育教学的方法革新。这种转变在历届展览的对比中显得愈发生动与真切。


1731977585436612.jpg

第二届参展作品《公主请“坐”梦》


美育工作在当代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我们教授什么样的美育,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意味着未来一代人将在什么样的审美环境下成长,以及未来社会将以什么样的美学基调构建。这促使我们将当下的每一堂美育课、每一次美育行动,都与未来人类的文化生存环境直接关联起来,并予以同等重视。以此为背景,“美育文献展”的适时举办将为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美育教学提供持续地归纳与参考。随着这项工作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美育理念将在此传递,更多的美育可能将在此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