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权威聚焦

权威聚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教授专访

来源:《工业设计》杂志     时间:2018-01-16

鲁晓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信息艺术设计领域及设计高等教育的著名专家学者、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国际“红点”设计奖评委。


blob.png



个人简历


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987-1990年,德国斯图加特造型艺术学院、卡塞尔大学访问学者;

1982年至今,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主持设计、研究项目:上海世博会湖南馆设计,艺术科学国家重点项目“新媒体艺术形态研究”,科技部“973”项目“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方法研究——验证与传播”;策划三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策划第二、第三、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blob.png

▲上海世博会湖南馆设计




学术主张


以计算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趋势必将促进设计学科  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非物质的信息成为了设计的本体,因此需要建构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思维、设计方法和程序,以及设计美学范式和设计评价准则,形成一个适合非物质社会发展趋势的新的设计学科体系。同时,由于设计本身及其服务对象的复杂性,设计的多学科融合成为了必然要求。我们本着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坚持交叉学科发展的思路,基于一个高起点的国际艺术与设计平台,在信息交互设计、数字娱乐设计、移动服务设计和新媒体艺术设计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激发人们以人文尺度对人类社会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批判性思考,促使人们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思维来审视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数字化世界,从而增强对人类本质问题——有关自然的、感官的、审美的和情感的等方面的关注,发展信息生态视野中的可持续性设计。



blob.png

blob.png

▲青瓷盘设计




学术成果


鲁晓波教授在信息艺术设计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在《装饰》、《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和《科技导报》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出版编著多部,如《数字图形界面设计》;多次在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亚洲(日本)国际设计大会、国际艺术与科学作品展暨论坛、国际交互设计论坛和中国人机交互论坛等做主题学术报告;他的艺术设计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中国工业设计金奖和国际艺术与科学作品展最高奖等奖项;他曾主持或参与了许多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其中包括“985”艺术与科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以及中国铁路客运专线信息导识系统设计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湖南馆展示设计总体创意策划项目等,由鲁晓波教授主要负责的信息艺术设计系、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与微软、诺基亚、IBM、波音、LG、宝洁、联想、美的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有着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blob.png

▲绘画作品



2017年是中国工业发展迈向新的阶段的关键一年,国家推出了很多鼓励工业设计发展的新政策,这为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工业设计的学习者和从业者们犹如站在十字路口,亟待得到专家和学者们给予的行业指引。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刊立足于推进工业设计的高等教育和学术前沿发展,在本年度将对国内设计学科权威的专家进行系列专访。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教授:



本刊记者:鲁院长您好!我们看到您在国内是较早的将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引入到设计领域的专家。当然,从今天来看,您当时肯定是具备了较高的学术敏感度的,您能谈谈您是怎样看待技术与设计学科的关系的吗?

鲁院长:我想,技术与设计学科的关系应该是科技催化和推进了设计学科的艺术与科学融合进程。现在学术界已经普遍接受设计学是科学和艺术交叉的领域了。那么既然设计学具有科学的属性,它就应该能够同时用定量的方式去研究分析,从而达到确定范式和准则的目的。同样的,现代技术作为一种科学手段当然也就能够帮助设计学科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比如其将设计学引入到服务一个非物质的社会,信息及结构和传播成为了设计的主要对象,从而使设计学成为适应和满足非物质社会人类需求的学科。


本刊记者:鲁院长,您认为以计算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对我们设计学科将会引起怎样的变革呢?

鲁院长:我想这种变革应该是根本性的。首先,它改变了设计的本体。以往设计学科都是围绕物质社会来展开研究的,但是当数字时代尤其是大数据智能时代的到来,设计本体也会发生重大变化,面向未来,设计学科需要构建新的设计理念、思维、方法、程序,甚至是美学范式和评价标准;其次,它扩大了设计学科研究的内涵和外延。由于设计本身及其服务对象变得复杂了,因此设计学科研究的领域也随之扩大了,并且广泛的理论探讨还激发了人们以人文尺度对社会的发展进行批判性思考;其三,我们无可避免的进入到了数字化世界,那么以艺术和美学的视角来审视数字化世界,基于对自然、感官、审美和感情等方面的关注,来探寻如何面向人类本质问题的、信息生态视野中的可持续设计,将成为设计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设计学科中,针对可持续问题的一项重要变革吧。


本刊记者:鲁院长,既然以计算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已经促进了设计学科的根本性变革,那您对青年设计师有哪些建议吗?

鲁院长:建议谈不上,我主要是想更多的鼓励一下现在还在设计一线工作的青年人。现在,尽管我国的设计创新激励机制、商业环境还不能尽如人意,但是给予了设计师从所未有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力的。跟国外相比我们的项目相对来说还是很多的,所以机会也就多一些。当面对一些不成熟的客户的时候,我们现在已经能够依靠数字技术和数据使客户信服我们的设计创造,并且能够通过科学的标准化评价方式来获取客户的支持和认可,具有比以往更高的竞争力。同时,我们还将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从设计转移到使用设计的用户身上。这在我们所承担的中国铁路客运专线信息系统设计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因此,我希望现在还坚守在设计一线的年轻设计师们,发挥自身的积极内因作用,利用理性的创造和分析、感性的想象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平衡关系,把握专业发展的主旋律和大方向,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推进我国设计大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