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权威聚焦

权威聚焦

艺术家如何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二)

单位:清华大学美术...     作者:李睦教授     来源:工业设计杂志     时间:2019-08-27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李睦教授谈


本期,我们将继续报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睦教授有关艺术家如何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问题的自问自答(第二部分)。希望能够以李睦教授的论点拉开序幕,展开一场关于艺术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研讨,为艺术、设计和美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1566880254106331.png


11.是否应该教给学生“做什么”的选择能力?

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独立的作出判断和选择。可是回顾我们多年来在艺术教育中的所作所为,更多的都是“安排”,而不是引导。我们教给学生的能力,大多都属于“执行能力,而不是选择能力。多数的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教师代替学生作主的过程,是学生执行教师意愿的过程。虽说这种执行的做法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但造成的后果却是受教育者自主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丧失。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是传授自己的选择,还是引导帮助学生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这是一个在当前教学过程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怎样在教学中得到体现,既取决于教育者如何理解自主选择能力,也取决于教育者如何引导自主的选择能力。


12.为什么应该有关于“审美教育的远虑”?

我们的高等美术院校教学似乎什么都教,但却很少教授与审美相关的内容。所谓教学中与审美相关的内容是指:评判、质疑、思考等内容在教学中的实施,具体地说就是围绕“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而学”等关键问题所进行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相关阅读、写作、讨论。事实上我们更多是在履行职业教育所应该履行的职责,教授职业教学所应该教授的教学内容。虽然职业教育也是艺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毕竟责任与目的有所不同,职业型教育是建立在技能训练基础之上的教学,研究型教育是建立在思维训练基础之上的教学,我们也不妨称作为审美研究教学。虽然它们彼此相互关联,但终究侧重点不同。研究型教学应该以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主,包括针对技术的研究,针对艺术的研究。包括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最终都会体现在受教育者的审美判断能力上。


13.我们为什么应该有关于“应试教育的近忧”?

应试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时期内出现的艺术教育,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既为学生解决了“燃眉之急”,又给学生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形成这种局面的责任不仅在中学、在小学,同样也在高校,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高校才是应试教育模式的“始作俑者”。是我们制定了考试规则,也是我们一直在实施与现行考试规则相吻合的教学方式。我们已经在事实上与应试教育融为一体。如今的艺术应试教育不但拥有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拥有具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教学方法就是“量化”,这个教育理念就是“捷径”。高等美术院校在这样的方式和理念面前往往显得无奈、无助、无力,但并不是无辜。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这场“自下而上”的应试教育浪潮是否能够激发出另一场“自上而下”的改变呢?每一次命题,每一次考试,每一次评判都可以成为改变的起点,而且能够很快的看到成果的显现,但我们为什么没有去做,至少做得不够、不好。


14.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否在于它的研究性?

在难以计算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高等美术教育似乎都是在关注已有理念、知识、方法的传授,以及相关的应用,并且将这种传授等同于教学研究。课程、论文、创作、展览虽然都与研究有关,但却不能算作真正的研究。研究的实质并不在于是否实施了研究,而是研究它们的动机是否超越、是否前瞻。其实教学研究所要关注的恰恰是对于未知的事物、知识、方法的探索、发现、思考,并且建立起相应的理论研究体系。艺术教育的研究应该是研究教育本身,研究教育与艺术的关系本身,研究教育与艺术和社会生活、社会文明发展的关系。


15.研究能力的有无才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教师存在的价值在哪里?我认为在于我们是否独立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独立研究,并且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种习惯。所谓的研究能力是指对现有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认识、评价、质疑以及修正补充的综合能力。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独立思考的倡导者着,也应该是独立研究的践行者。相对于职业艺术院校而言,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的教师少有展览、出版、创作等具有现实诱惑力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弱势”,反倒促使我们另辟蹊径,反倒预示我们正在逐渐壮大。我们原本就应该去研究,应该去思考,研究哪些是只有我们才适合去研究的事物,思考那些他人不会去思考的领域。在研究的基础上创作,在思考的基础上写作。当今的社会并不需要很多的艺术家,倒是需要很多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教育者要能讲、能画、能写、能思想。针对艺术教育的研究不仅事关艺术本身,也事关社会文化,事关社会文明。而兼具艺术教育者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我们才最有资格从事研究,这也是我们的机遇。


16.艺术  艺术家  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如今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很多,绘画展览尤其多,几乎到了目不暇接的程度。我们每天都能够看到有关画展的邀请和宣传,都能听到艺术家喋喋不休的话语、听到批评家的高深莫测的说辞。其繁忙的程度堪比巴黎,其兴奋的程度比肩纽约。如同对艺术的“占有”,并不能等同于对艺术的“拥有”一样,繁忙未必就是繁荣,兴奋未必就是兴旺。在这些繁忙与兴奋的背后,有多少艺术的初衷被保留下来,有多少艺术家的作用被确立下来,又有多少艺术作品的意义被揭示出来呢,我们都不得而知。

尽管艺术、艺术家、艺术作品彼此密切相关,但在概念上并不相同,更不是相等。艺术是人类精神的永恒诉求,艺术作品是精神诉求的终极载体,艺术家则是载体的制造者和监护人。由于他们长久的各司其职,才营造和维护出了我们人类的这一绝无仅有的精神家园。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和演变规律,这规律不会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以任何与艺术瓜葛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只不过长久以来人们自以为能够把握艺术的规律,操控艺术的发展而已。从表面上看,艺术家一直是艺术历史的书写者,但实质上艺术家只是文明进程的见证者,艺术作品则是这些见证的依据。艺术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掘人与生活的意义,而不是用来证明艺术家自身的价值。艺术作品的作用在于如何实现精神的寄托,而不是标榜欲望和发泄人情。艺术家的作用最为特殊,也最为不确定,也最容易名不副实。艺术家仅仅是艺术的传播者和殉道者,他们既不是传道者,也不是上帝。与深刻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相比,艺术、艺术家、艺术作品远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三位一体的存在给予人类文明的启示。


17.美术学科的研究生应该研究什么?

我所知道的绘画专业的研究生,多数都不在“研究状态”之中,他们们只是画自己的画,或者是在画导师“要求”他们画的画。我所知道的研究生导师,不少也都没有在“研究状态”之内,他们也只是在画自己的画,或者是在“指点”研究生按照他们的要求画画。表面上大家都跟研究有关,但实际上又都跟研究无关,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关于绘画的那些研究,究竟意味着什么,涵盖些什么。

其实所谓的研究,只不过是导师和研究生一起,研究他们想做哪些事,以及如何做到这些事。具体也包括,应该画什么?以及应该怎样画?这些研究既有别于纯粹的理论研究,也不同于单纯的艺术实践。他们应该是一些“实践中的理论者”或“理论中的实干家”,是理论与实践的混合体。研究生的研究价值在于,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导师的研究价值除了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外,也要为学生提出问题,也要研究问题本身,包括共性的规律,个性的特点。研究生的研究与艺术家的创作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研究生要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做出理性上的辨别和理论上的分析,使得他们的研究结果既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

“绘画的研究”是具体的,会具体到对画面中一笔一画的分析运用,以及回答为什么要或不要运用这样的方式。“绘画的研究”也是不具体的,不具体到对于绘画各种可能性的辨别和判断,以及为什么要做出这样辨别和判断。“绘画的研究”有感性的一面,它要求研究生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去体验和发现。用他们自己的敏锐去获得只有实践才能得到的体验。“绘画的研究”也有理性的一面,它要求研究生将个性的体验转化成为共性的认知,而后将共性的认识再次转换成为个性实践的体验。以往的研究生教学经验表明,凡是那些在创作中确立自己独立语言和风格的人,也必定会在理论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念和观点,反之也是一样的。严格意义上说,研究生不是在更高的技术层次上进行探索与实践,而是在更深层的艺术思考中进一步的完善研究者自己。


李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艺术家、博士生导师、油画教研室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精品课、教育部优秀网络公开课主讲人。从教32年,始终以艺术教育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曾获2次“良师益友”,以及其它院校级教学奖。其中,获2016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2017北京市第十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7年度宝钢教育奖(全国)优秀教师奖。


wode

本期主题栏目有开学季的必备神器

专题产品设计、学术论文等

欢迎订阅


投稿方式

《工业设计》杂志官网(www.gysjqk.com)可在线投稿

关注微信.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