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权威聚焦

权威聚焦

高校美育的社会责任——青年学者刘菲谈美育

作者:刘菲 等     来源:工业设计杂志     时间:2021-08-27

图/文  刘菲   本刊主编


1630028009271269.jpg

刘菲,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艺术学博士,现任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分会会员。长期从事现当代绘画及其文化影响研究以及社会美育研究工作,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主持多项美育相关课题。



一、美育的意义和责任

如果把当今的美育与百年前相较,可以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来概括。蔡元培先生在谈中国人的修养时就将美育提到了全民素质教育的层面,这与我们今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不谋而合的。在这百年美育的发展过程中,美育多被一些人狭义地理解为美术教育,认为是艺术院校、美术专业要做的事情。就连部分美育工作者自己往往也深以为然,以为美育就是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的教育工作,其也把教育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各画种技法训练和美术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中,这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美育的受众范围。而今美育重新被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既强调美育的核心功能,又赋予美育多重的社会责任,使其不断砥砺前行。即新时期的美育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时代使命,要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求,要向人们展示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民族一脉相承,让各民族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


二、不同学科建设背景下的美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新时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离不开美育的参与,其相互间的交叉融合更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能够将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的“全才”。其中,美育的核心是不变的,需不断变化的是美育的方式和方法。美育要始终结合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进行“匹配”,甚至更为超前的调整,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美育将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综合性高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不是某一个学科的工作,也不是哪一个学院的责任,而是学校从宏观层面来重视的一项工作。要将文科与工科、艺术与科学,形成相互促进的交叉研究体系,美育就是他们彼此之间交叉融合最“恰逢其时”的纽带。综合性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已久,美育与通识教育可谓是相得益彰,在高校推进美育工作时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形成通识美育课程,开发通识性的美育教学体系,使美育发挥更广泛的价值。

“美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伴随着美育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的结果,尽管目前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美育学”学科的建设应切实从理论层面对美育的内涵与外延、功能与作用、目标与重点、意义与价值进行梳理,甚至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等方面展开研究;从实践层面对构建美育教学体系的方式方法、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展开探索。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探索践行理论研究成果,二者相互促进,逐步形成系统的“美育学”学科的科学建设。


1630028031149493.jpg


三、信息技术作用下的美育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对美育的影响是之前任何时代都不曾出现过的,它使教育及信息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局限,让世界各个地区的最新艺术资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让其广泛的覆盖面、高效的传播方式,使受众面得以不断最大化。这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美育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当下还是优点更多一些,但随着发展的深化,难免会有偏离。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美育要如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如何把控质和量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此外,线上教育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改变了人们的审美的方式,更改变了美育的教学传播方式。与线下教学活动不同,线上教育最大限度的整合了优势资源,打破了地域教育资源的壁垒,使美育教学活动形成“良性竞争”,受众接触美育的途径也更多元化和自主化,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所需的艺术形式。但也要看到,线上教学无论如何都与线下教学存在巨大的差异。毕竟很多需要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技法在线上教学中都如“隔靴搔痒”,教师的投入度和学生的参与度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是线上教学没有办法通过技术更新来弥补的。

从表面上来看,线上和线下的美育教学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也正是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导致了其各自内容上的侧重亦有所不同。其实,日常教学中,在课程内容相同的情况下,以何种教学方式输出,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与“吸收”,是教学活动始终在探索的教法问题。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当形式出现创新,抑或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时,学生往往只关注了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本该掌握的学习内容,所以线上和线下教学形式只有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美育教育及传播。此外,美育受众人群的不同,也是教学活动采用不同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年龄和角色不同,对不同教学形式的接受度也不同,模式化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而不考虑多因素的差异性往往也达不到美育的预期效果。文艺领域所倡导的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论点,其本质就是为了实现不同受众的、不同审美思想而存在的,同时也是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文艺作品需求的一种方式。

诚然,前面提到当今现代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打破了全国乃至全球信息传播的壁垒,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获得最新的资讯,利用好这个传播途径,优质的美育教学资源也能够最大地释放其在精神和审美方面的教化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国学大师们的思想通过网络及线上的教学平台传递给学生,任课教师的角色则改变为引导者、启发者,激发学生思考的鞭策者。作为一个从事过多年少数民族地区美育工作的人,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对美的向往、理想和渴望应该是平等的,是不分民族和贫富的。那么,我工作中曾经积累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审美知识,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用来与大众进行分享,也是一种美育活动,至少这样做发挥了其作为美育教学资源的知识传播和感染作用。切身的经历使我认识到,合理地利用每个美育工作者身边的、特色的艺术资源,并进行美育传播,其效果也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1630028050821783.jpg


四、高校美育之我“建”

基于多年从事高校专业美术教育的经历,觉得仅通过专业美术教育对社会进行美育的输出是与真正的美育教育,发挥美育活动应有的教育意义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也是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全面人才美育能力要求的。特别是部分当代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缺乏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心智未成熟期就会出现报复性的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不能明辨是非,出现人格缺失、创造力缺乏等种种行为和乱象。鉴于此,培养身心皆美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当代大学生,美育责无旁贷。我希望能够推广一种大众美育,在综合型大学中开展一种通识美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在原有通识课程中融入和加大美育课程的比例,使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

同时,我还在思考高校美育工作者们可否在美育工作中发挥好平台作用?成为连接大中小学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桥梁和纽带。专业教学中培养出的专业过硬的美育人才,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学校通识教育中将美育融入各个学科,实现交叉融合,为当地的中小学及校外美育教师提供不断的知识更新培训,为社会搭建更多的美育交流平台,全方位、多层面的构建出完整的美育教学体系,从而使美育形成一个多维度的良性循环闭环,以常态化的方式及发展模式来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