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工业设计>> 学术平台 >> 权威聚焦

权威聚焦

约瑟夫·博伊斯的艺术教育观——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孙墨青访谈

来源:工业设计杂志     时间:2020-05-29


1590718183502398.jpg

孙墨青,清华大学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在中德两地从事美育研究、教学与艺术创作。关注中外美育的比较研究,并致力于美育理念的大众化传播。在校内外的教学实践中,侧重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观看体验中品读、旁触人文历史,从而唤起不限于特定学科的审美感知和创造意识。(Email: smq08@tsinghua.org.cn)



Qusetion:能否先简要介绍一下博伊斯先生?

Answer:约瑟夫·博伊斯(德文:Joseph Beuys,1921年5月12日—1986年1月23日)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力的德国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密切关注艺术对社会的作用,其作品种类多样,包含雕塑、绘画、行为、偶发艺术等。博伊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拓展的艺术观” (Erweiterter Kunstbegriff),即后来著名的“社会雕塑”(Soziale Plastik)——其中,“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早已在艺术界广为人知。


Qusetion:博伊斯也是一位教育家吗?

Answer:的确,博伊斯作为艺术家的一面光彩夺目,而他作为教育家的一面却尚未得到汉语学界充分地关注,这很可惜。一方面,博伊斯有长达二十余年的教师经历,他的课堂常常极受欢迎;另一方面,他的教育观与艺术观紧密交织,博伊斯本人曾说:“做一名教师是我最好的艺术作品。”




1590718255235256.jpg

1590718274863679.jpg

图:《Sled》1969,Wooden sled, felt, belts, flashlight and fat. Sled stamped with oil paint (Browncross),35 x 90 x 35 cm  35 x 90 x 35cm



Qusetion:F.I.U.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它开设哪些课程?

Answer:F.I.U.并不是一所典型意义上的艺术学院。它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所教育与研究机构,也是一项面向人人开放的长期艺术项目。它的特殊性体现在,绘画和雕塑只占课程表的一小部分,更大的比重在于交叉学科课程(Intermediary Disciplines),其中广泛涉及电子工程、知识理论、社会行为学、教育学、感知理论、历史的现象学等领域1。它不同于任何一所大学,没有固定的校园和教室,没有预算,不设学分。博伊斯和他的支持者们从杜塞尔多夫出发,“漂流” 到世界各处,建立起一个个分支办公室和移动课堂,来辅助其在各地展开的艺术与教育项目。所到之处包括伦敦、都柏林、阿姆斯特丹、汉堡、慕尼黑等欧洲城市,后来又影响到日本和美国。


Qusetion:F.I.U.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立的?

Answer:F.I.U.宣言发表于1973年,学校于1974年正式成立。它的创立至少与三个因素有关:当时欧洲的艺术倾向、教育思潮以及博伊斯自身现实处境与思想发展。相比此前的艺术中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强调,战后艺术更注重艺术与当下社会的关联。博伊斯主张艺术的意义不应止步于审美,而应触及到个人和他所生活的社会之关系。而在教育方面,得益于德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传统上,大学只为培育少数精英的理念显得不再恰当,高等教育的普及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F.I.U.是在以上历史背景下成立的。

博伊斯认为,接受教育的权利应当人人平等。故而他的班级不设硬性门槛,只要有意来学习的学生,他都欣然接收,以至于班上的学生一度达到了233名之多。1972年举办的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上,他以自由讨论会的形式继续他的“课堂”,与此同时也萌生了F.I.U.的构想。1973年4月27日,转年春天,博伊斯与出版人&艺术家Klaus Staeck、画家&教授Georg Meistermann和记者撰稿人Willi Bongard,一同在杜塞尔多夫的工作室宣布,将为创造性与跨学科研究而设立一所“大学”(F.I.U.)。并发表了一份创校宣言,博伊斯与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Heinrich Böll共同署名,F.I.U.自此宣告成立。


1590718297573080.jpg

图:1977年的F.I.U工作坊,由博伊斯于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6)期间开设,居中戴宽檐帽者为博伊斯。摄影:Joachim Scherzer




Qusetion:您为什么如此关注博伊斯的艺术教育观以及这份宣言?

Answer:当下,美育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反映了我们教育认知的整体提升。但是我们在谈论美育时,往往不是形而上地泛化为一种美的精神,就是形而下地关注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理念与实践这两者之间缺乏桥梁,造成了美育理念长期难以落地的困局。在我看来,博伊斯的F.I.U.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坐标,它既有着立意高远的“艺术——教育”理念,也曾有过广泛地实践。重要的是,它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问题:艺术教育是否仅仅止步于传授艺术?如何将艺术的价值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相连接?如何把艺术的创造性精神内化为日常生活中自觉的创造行为,成为一种面向大众的社会美育呢?在这个意义上,博伊斯和他的F.I.U.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去思考艺术在今日中国社会中应有的现实意义,以及美育尚未被充分揭示的社会价值。


Qusetion:由博伊斯所主创的F.I.U.,对今日的艺术界、教育界有何影响? 

Answer:随着博伊斯在1986年去世,作为实存的F.I.U.已于1988年关闭,但由它的理念而掀起的涟漪影响至今。著名的柏林艺术大学一度采纳了F.I.U.的理念,用来命名他们日常教学的艺术研讨时间。2在德国南部,至今还有一家以F.I.U.命名的出版社3,长期推广博伊斯和社会雕塑理念的著作及资料。此外,分散在世界各地的F.I.U.办事机构及网站依然在探索着博伊斯的艺术与教育理念。


1参考:F.I.U的课程表https://sites.google.com/site/socialsculptureusa/freeinternationaluniversitymanifesto

2参考:https://de.wikipedia.org/wiki/Free_International_University

3参考:https://fiu-verlag.com/



wode

本期主题

高科技时代的人性化产品设计

本期专访

一场关于艺术教育的自我问答

中国新锐设计师访谈

设计类学术论文

全年12期,单价32元,全年384元

(2017年、2018年、2019年合订本公开发行)

欢迎订阅


投稿方式

《工业设计》杂志官网(www.gysjqk.com)可在线投稿

1590718360892327.gif